用户名: 密 码: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学专委简介 组织机构 通知与公告 学专委活动 党建工作 政策法规 观点聚焦 行业动态 联系我们
学前专委会办公地址变更公告
站内搜索
今天是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策法规
 
会员申请
通知与公告
·学前专委会办公地址变更公告
·2022 中国民办学前教育行业发...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关于征集全国...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2023)中国...
·关于转发“2023学前教育发展大...
·关于2件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祝广大民办幼儿教师节日快乐!
·2022年中国民办学前教育行业发...
行业资讯 更多...
· 允许兴办营利性民办学校新政...
· 宁波普惠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
· 沈阳出台政策助推学前教育
· 2014年嘉兴市学前教育发展情...
· 中国民办教育行业里程碑:国...
·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 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政策法规
【政策、事件与价值】2014,教育发展开启新常态
来源:贺春兰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发布时间:2015-4-22 12:28:57

 

   编者按:

    法治社会、现代治理、移动互联,2014年,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这一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在内外部力量的影响下,在自上而下的推动和自下而上的探索中,在舆论追问与政府回应的交响中,有望迎来多种力量合力推动发展的新局面。

    强化顶层设计、释放参与空间教育治理新格局有望生成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2014年,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拉开大幕。一年来,上至国务院、教育部,下至地方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顶层设计强化、举措频出。与此同时,教育工作的方法论正在改变,政府转变角色,有意识的让渡空间,力促教育领域的现代治理,从而为民间参与、地方统筹释放新空间。

    1月28日,人民政府网站正式发布了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决定取消和下放64项行政审批事项和18个子项。涉及教育部门的除了取消利用互联网实施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教育网校审批外,还增加了取消国家重点学科审批。

    12月18日,财政部、民政部发出通知,就支持和规范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做出规定,大力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活动。教育作为社会组织、慈善事业高度关注的民生领域,早已经诞生了一批大大小小的社会组织,但因为没有经费支持,很多组织难以可持续。此举意味着教育类的社会组织将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土壤,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中央对社会组织这样一元力量的扶持。

    无论是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下放远程教育审批权等举措,还是政府购买服务,相信市场与社会力量的广泛介入毫无疑问意味着教育的供给将更多样生动,老百姓将拥有更多的教育选择权也因而让政府的治理得到更多支持。目前看来,政府与社会合作推动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中。

圈内人想出去,圈外人想进来多种力量互联互动

    在资本涌入教育的同时,话语场上圈内圈外的互动活跃。年底,由教育人启动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在《经济观察报》落地;胡舒立率领的《财新》以市场的力量启动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圈外的人想进来,圈内的人想出去,大家需要也正在努力互动互联。也正是在这样的由机构和人群具体的探索冲动中,多种力量在互联互动甚至冲突交锋中增强了共识,成为共同推动中国教育的力量。相信,现代治理需要多元的话语谱系,理性的声音需要在多元力量的互动甚至交锋中形成。

    系列改革推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2014年9月4日,社会各界期盼已久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颁布,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此轮改革,从考试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意见》第一次明确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即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将教育拉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也就是说,通过制度上的顶层设计,明确无误地向社会传递出一个信息: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出发,不要再围着高考分数打转,因为,大学招生录取“指挥棒”已经变了。《意见》的出台拉开了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序幕,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开始因应改革积极行动。

    早在此之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纠正以分数评价教育。

    同样在2014年年内,央视头条新闻推谢家湾课改,课改中的一位教师感叹,传统思维是把学生当硬盘,研究怎么把教材内容装进去,现在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研究教材,根据学生需要,自主地、创生性地使用、开发教材,而这正是学校改革最期望出现的局面。

    种种权威资讯在向教育人传递一个讯号,教育改革已经从对均衡布局等等外围问题的关注开始向课程改革深化,并通过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尽管师资局限等等限制尚在,谢家湾课改肯定非所有地区所有学校所能做到,但深化课程改革,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向校园、向课堂要质量毫无疑问是方向。种种的变革都说明,教育的主题词已经回归本位,以“学生、课堂、校园”为主,这也正是属于教育本身的“真善美”。

    支持个性化发展成为教育新需求

    2014年两会,从全国政协委员刘长铭到孙惠玲、柯杨,多位来自不同界别的政协委员都在表达一个呼声,均衡不能以牺牲对不同潜能人才的培养为代价。我们隐约可以感到,为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正成为在多年来对教育公平主旋律之后的又一越来越响亮的声音。

    就在这一年,十一学校探索受到官方和舆论热捧。1月底,全国政协委员崔永元在一篇《我为什么推荐北京十一学校》的文章中发出了“我真想在这里上学”的感叹,引发了人们对十一学校的好奇;2月底,一场特殊的教育部新春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市十一学校举行。据说,把新闻发布会现场搬到一所中学,而且专门为了推荐这所学校的改革经验,是近年来没有过的。业界人士指出,这里发生了一场看似悄然无声,实际上却惊天动地的教育“大变革”。据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介绍,北京十一学校作为国家办学体制和高中特色发展改革试点单位,创建了一系列新型育人模式:推行学生选课走班,全校有4174名学生,就有4174张不同的课程表;构建了一套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等等。

    年底,教育人的这些探索和倡导在经济新常态的表述中得到支持,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阐述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九大特征——会议认为,“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在消费多样化、个性化的背景下,千人一面的人才供给不符合人的个性发展需求也难以满足消费市场对创新性产品供给的需要。而种种迹象表明,教育部对此问题的认识与舆论呼吁高度共鸣。

    公办、民办合力推动教育发展局面开启

    2014年6月,新东方、好未来等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服务被公办学校“采购”的消息相继见诸报端。据了解,目前,北京已经有丰台、延庆、门头沟、燕山地区等四个区县通过政府购买项目的方式,向民办教育机构购买服务,助力公办教育发展。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新一届国务院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服务做出重大部署,明确要求在公共服务领域更多利用社会力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从北京积极引进民办教育资源的探索来看,随着政府和民营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日趋深入,优质社会资源开始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有业界人士评价,这一做法是目前为止最好的、最有效率的一种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更是一种实现公办和民办相互促进的共赢模式。

    对政府而言,政府买单,为公办校引进民办教育机构,体现的是自我革新的勇气和兼容并包的度量;对公办校来说,扩展了特色教育发展的渠道;对民办教育机构而言,这也是彰显自我品牌形象、转变经营模式的发展新契机。未来只要合作双方明确各自角色定位,实现优势互补,着眼于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这项教育改革的创举必将迎来广阔而富有活力的发展空间。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培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章家祥说,新的形势,让中国民办培训教育机构在为民众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满足不同群体接受教育培训需求的同时,又增加了“为政府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行业新使命。

    拒绝被裹挟,教育人起而行之

    2014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推动下,教育大宣传局面开启,教育部官微和多家教育机构自媒体的活跃,意味着教育工作者在接受舆论监督的同时亦开始主动言说;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主动开启家长课堂,教育人不再如寒号鸟般慨叹5加2(周末两天)=0,一任舆论裹挟,而是主动用专业的力量影响家长。

    2014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十堰东方小学一学生家长持刀砍伤多名师生事件,而冰冷的家校关系则是引发这场悲剧的根源,警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思考如何从制度层面构建家校顺畅沟通的渠道。事实上,近来随着对父母在学生成长中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教育人开始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力量,家校合育的理念正逐渐成为共识。不论是新学期伊始,教育部《开学第一课》引导父母当好首任老师、北京朝阳打造家庭教育栏目为家长“支招”,还是四川成都让家长戴上红领巾重温小学时光,第一课从改变家长入手,引导家长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责任,树立科学教育观。在暑假期间有学校在《致家长书》中明晰倡导暑期里要给孩子另一种节奏和视野的生活,清华附小举办“新生家校共同体学习活动”引导家长深入了解学校、了解教育……教育人的这些探索都传递出这样的信号: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实践将“家长”角色引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引领家庭教育回归本位。教育改革需多方合力,学校、家长缺一不可,故唯有转变理念,引导作为主要教育主体的家长———角色到位,理念到位,参与到位,中国的教育问题才可能得到根本性改变。

    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基础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民族自信与国家认同的核心。尤其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在过去很长时间,受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传统文化教育一度被忽视、搁置,甚至出现传统的道德规范不断遭遇挑战,以及被过度消费、扭曲和破坏等令人痛心的现象。如何承袭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让中华传统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重新成为热门话题。

    从去年11月参观曲阜孔庙并发表讲话、今年“五四”到北京大学牵手中华孔子学会会长汤一介之后,再到孔子诞辰前夕,习近平罕见地以国家最高领导人身份出席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显示从中央层面正在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

    而从各地方政府、学校乃至民间的探索与实践来看,也正呈现出了回归传统、追寻思想与精神根系的普遍趋势:中小学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电视荧屏开始出现“电视国学”潮;现代私塾民间悄然盛行;重兴传统文化风潮正热。

    接地气的在线教育才有明天

    随着龚海燕的梯子网倒闭、陈向东的“跟谁学”上线,K12领域(基础教育阶段)在线教育的未来发展问题再次引起高度关注。梯子网的倒闭虽不知是否拉响了K12领域在线教育泡沫的警报,但却昭示着未来行业的洗牌在所难免。也再次提示我们互联网颠覆不了传统教育本质,在线教育要想获得长远发展需用“教育思维”,立足于提供优质内容,探究如何更有温度、更主动地服务于每一位学生。而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意识到,接地气的在线教育才有明天。既要将关注点由“平台”转向“人”,又要关注K12领域三个关键人:老师、家长、学生,去体会他们的身份,体会他们的取舍标准,站在他们的立场去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态度。
 
(本文作者系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主编)
 
主办单位: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3号楼705B室  邮编:100083
  电话:010-83560418  电子信箱:mbxqj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