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杭幼儿园 孟李老师
2014年孟李毕业了,带着对幼教的憧憬和幻想踏入第一家幼儿园。她曾认为只要跟孩子玩到一块,有耐心,有爱心,就能当一个合格的幼教老师,但这个想法很快就被现实“打败”。
孟李,孩子口中的梦梦老师,在面对一群哭哭啼啼的小班孩子时,脑海中所有理论知识,心理建设全都消失,只剩下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处理眼前的状况。幸亏当时的班主任经验丰富,控制住局面,才让孟李松了一口气。
班主任没有安排她其它工作,只是让她先观察,时刻关注孩子的状况,尤其要确保孩子的安全。在这个过程中,孟李发现建立孩子们的秩序感非常重要。她经过规划,给孩子们设定了固定的区域活动流程:区域介绍——确定区域——区域游戏——收区、整理。区域活动流程刚开始实行,班级小朋友在区域活动时显得井然有序,孩子们在自己选择的区域里玩的认真且投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对班级区域及区域材料熟悉,他们需要更多样化的材料来满足区域活动中游戏的进行和作品的呈现,但选定区域就不更换区域的规则限定了孩子自主游戏的权力。于是,孩子们就开始不断的提出:“老师,我能去建构区吗?我能去美工区吗?我想换一个区可以吗?”刚开始,孟李认为有一两个小朋友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很正常的。但慢慢的有这种需求的孩子越来越多。于是,孟李就这一现象,专门组织班级幼儿进行了讨论。讨论过程中孟李发现,孩子们希望可以综合运用各个区域的材料,来支持自己的区域游戏。
有一次孩子们在建构区进行主题搭建“天安门”时,发现搭建好“天安门”的主体以后,差一些文字,多多就主动提出想借用美工区的笔和纸,我犹豫片刻,同意了多多的提议。多多取来了纸和笔,开始写字,并将自己写的字进行装饰,剪切和粘贴。最终,完成了主题搭建“天安门”的作品。
经历了这件事以后,孟李组织班级幼儿一起重新设定了更适合幼儿的区域游戏规则,打破固有观念行为,允许幼儿可以选择不同区域中的材料进行游戏;同时,减少了成品类、模具类材料的投放;提供多样化的、低结构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创造性游戏,也为孩子自主游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反思中提升:过程很重要
随着工作经验渐渐丰富,孟李也升为园所的骨干教师,她的工作职责渐渐变多,开始尝试聚焦孩子的活动,关注孩子参与活动的结果,以及孩子的发展。
有一次在园所的科技探索室活动中,朵朵搭建的打蛋机无法转动,孟李正想要直接介入时,她看见朵朵主动寻求了宇宇的帮助,孟李看到宇宇和朵朵讨论得很认真,就决定先缓缓。后来慢慢发现“打蛋机”讨论队伍由一人变成了四人,他们一起讨论、发现、解决问题10次以上,最终经历了两天的讨论与调整,打蛋机不仅可以转动了,还形成了一个双动力的打蛋机。
这一刻,孟李突然意识过度关注结果,可能会忽视过程带给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学习往往是在过程中不断尝试、探索、试错,才能得到发展。并且同伴间的相互交流,有助于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老师需要做到管住嘴、管住手,给孩子充分自主游戏的权利,做到适当放手,恰当介入,用最少的干预,放大孩子自主性。给到孩子最大的支持,最小的干预。
在成长中收获幸福:看见幼儿,看见自己
随着教育发展的迅速,孟李在工作之余,一直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她不仅积极参与到总部 “自主游戏与深度学习”的教研课题,还通过课题研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客观的角度反思自己是否看见孩子潜在的发展?自己的干预是否能够让孩子得到成长?
就是这种努力学习,及时反思并调整工作状态的态度,让孟李在工作中不断获得家长们的信任和赞扬。
看见幼儿,看见自己,孟李将“看见”作为成长之路上的风向标,促使她不断前行,不断进步。
文章来源:2023第9期(总第22期)《学前教育行业资讯汇编》最美师行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