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长者一样情怀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换届侧记
文:修菁
前任理事长郭福昌和现任理事长杨志彬合影。左侧的一位78岁,右侧的一位68岁,两位献身教育一生的老者将人生的最终聚焦点定格在了学前教育。台下的年轻从业者给他们送上了由衷的掌声。罗建忠 摄
“我们这个机构不是养老机构,我们就是想凭借我们的爱心,为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服好务。”4月20日,位于北京西郊的京燕饭店五层会议室,被3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民办幼儿园园长和幼儿园举办者填充得满满当当。他们中有业界的知名品牌,也有身处祖国边陲偏远城市的刚刚入业者。
自筹参会费、自理交通费,他们缘何愿意拿出宝贵的周末时光齐聚北京?听台上这位长者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脱稿报告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我似找到了答案。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于2008年12月15日在北京成立。四年时间,专委会的三位专职工作人员,引领行业做了六件大事:表彰行业先进、组织召开全国民办园园长会议、组织行业从业者文艺汇演、组织海峡两岸幼儿园交流以及两岸幼儿园教师风采交流邀请赛、撰写《中国民办教育发展专题报告》中的学前教育部分(2001-2012)以及和宋庆龄基金会开展深入合作。
“我的想法是,一个社团成立之初,首先要做大的事情,是把它的士气鼓舞起来,把它的智慧能够集中起来推动行业内机构的发展,所以我们基本上是每年做了一件大事。”
听着专委会四年干的这六件大事,哪件也够筹建一个组织庞大的活动组委会,听者不免疑问,专委会有多少人干活啊?
“我们这样的机构不能成为养老院。几十人的庞大机构,要做一件事,协调都协调不过来,所以我们这儿就很简单,就三个人,我、杨秘书长和小郭。所有的文字资料从我这儿出,杨秘书长负责协调工作,小郭姑娘负责行政。”
这位今年已年届78岁的老理事长,拼着自己的执着、对行业的赤子之心和浓浓情谊。两年间,先后交出了3.6万字的《中国民办教育蓝皮书》以及1.3万字的《中国民办学前教育发展之现状和建议书》。“这两个报告中的图表都是我自己做的,字数远远超出了要求,因为我感到不写不痛快。”
“我23岁大学毕业,到今年是我毕业的第55个年头。我想说,人不能够放松自己。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晚上睡觉前闭上眼睛想一想今天自己有什么过失,自己说出的那些话都到位吗?多想想周围人的长处。人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干两件事,就干两件。因为人的生命的长度是无法自己来掌握的,但是宽度在同一个时间你是可以把握的。”
“现在学前教育事业该怎么发展下去,我基本上搞清楚了,但是最关键的民办幼儿园怎么办我还没有搞清楚。未来我想用5年的时间走进幼儿园,能走多少家我就走多少家。我做了一辈子教育,学前教育是我的最终聚焦点,我想在有生之年关注并通过专委会去引领它的健康发展。”
一个半小时的报告,会场内很少有人走动,一来听众确实对台上的这位长者敬仰,二来从各地奔过来,大家的目的就是聚拢到一起,去探讨这一行业健康发展的路径。
报告结束,这位长者留给了台下人四个问题:
我为什么要办幼儿园?
我要办怎样的幼儿园?
我如何把自己的幼儿园越办越好?
我的幼儿园如何才能经得起家长的精心挑选?最终被其选中?
他拿一生的经验和台下的晚辈分享:做任何事情,永远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才能有丰厚的经济效益。
语言素朴而务实。
一位从业者在讨论环节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不要去抱怨外界环境不好和对我们的不公,我们就从我做起,想一想我们能不能影响我们的左边和右边。虽然中国民办学前教育事业走过了辉煌的波峰,但是我们还是要去思考,我们能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唯一。”
周末的这两天听会,让我记住了文中这位长者的名字——郭福昌,也让我记住了他所领导的这一行业协会——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