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国两会,学前教育持续引发会内会外热议。幼教人普遍关注的编制、待遇、民办园发展等问题,这次两会期间,一一得到了相关回应。
问题一
民办园发展前景到底如何?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幼儿园,只要符合安全标准、收费合理、家长放心,政府都要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认为,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一提法,表明政府将更加公平地对待公办园和民办园,这对各级各类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举办者,无疑是一颗定心丸。
二孩政策全面落地后,我国公办幼儿园数量总体不足,再加上老百姓对幼儿教育,也有一定的差异化需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公办民办园齐发展”,所释放出的信号非常明确,这有助于民办园举办者,提振信心,提高办学积极性,从而构建起适应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政府工作报告还对幼儿园提出了基本要求——符合安全标准、收费合理、家长放心。这三条标准,也将成为未来衡量幼儿园发展的基本“门槛“。
问题二
幼师编制、待遇问题何解?
近年来,如何解决幼师编制不足,以及同酬不同酬问题,成了学前教育领域的热点与难点话题。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专门探讨了这些话题。
朱永新认为,在现有的框架内解决教师的编制问题难度非常之大,特别是学前教师,缺编非常严重。因此,他认为一定要跳出编制思考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为此,他提出两条解决思路,第一是用同工同酬的办法解决教师编制问题。如果能使非在编教师与在编教师的待遇没有任何差别,这时编制问题就不是很突出了。钱的问题比编制的问题更关键。
第二是突破编制,用创新的思维去破解问题。现在已经到了一个购买公共服务的时代。也就是说,未来的教师一部分是有编制的,一部分完全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解决编制问题。
朱永新认为,教育部门还要为教师定编提供更宽松合理,构建有利于教师队伍成长的编制体系。
问题三
学前教育立法,重点“立”什么?
针对目前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学前教育立法空白的现状,近几年来,呼吁《学前教育法》尽快出台的声音越来越高涨。
2017年与2018年,关于学前教育法立法问题,被连续两年写进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
2017年12月,广受关注的学前教育立法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或年度立法计划,进入全国人大立法视野。
去年,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将实行七大举措改善学前教育,其中就包括会同有关部门抓紧起草学前教育法。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北师大教育学部教授庞丽娟提出,要加快推进我国的学前教育立法进程,着力补上学前教育这块短板。
她建议,我国的学前教育立法,应坚持公益与普惠、政府主导、改革与创新、公平与均衡的理念。把立法的重点一方面放在明确学前教育性质和定位、职责及分工协调机制、管理体制与机构、督导评估与问责制度、财政投入体制和运行保障机制上;另一方面应放在确立以公办园、公办性质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并多元共同发展的办园体制、明确学前教师的身份地位等基本权益与保障,以及建立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学前教育扶助制度上。
问题四
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究竟啥时候能解决?
为尽快实现2020年,我国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85%的目标,继去年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重审这一主题。这表明了政府切实关注民生,全力解决老百姓“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的决心。
3月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在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时表示,“一老一小”问题是最大的最生,今后3到5年,将实现幼儿园学位能力全覆盖,其中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80%以上。
连维良介绍,政府在保好基本、兜住底线的基础上,要大力支持非基本养老育幼服务多元化发展,努力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示范性幼儿园和托育机构的比例大幅度提升。在能力布局上,要加大对贫困地区、边远农村的倾斜支持,消除服务盲区。要更多地发挥社区作用,引导优质养老育幼服务机构进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