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鹤琴幼教思想研讨会”上发言
陈秀云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参加陈鹤琴幼教思想研讨会,我只想就继承与创新讲一点感想。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立之初,在国内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全盘苏化”, “一边倒”,否定与贬斥“五四”以来中国“新教育”研究与实践,在这样的背景与氛围中,陈鹤琴在讲授《教育史》课程中,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他指出:“我们研究任何一种教育理论或教育实际,都不能把它看作静止不动、停顿不变的东西;而是要把它看作不断运动着、不断变化着、不断革新着、不断发展着的教育过程,就是一种教育思想转变或发展为另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制度转变或发展为另一种教育制度。”自上世纪初,以民主与科学为主要特征的“新教育”思想从西方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之门,以蔡元培、黄炎培、郭秉文、陶行知、陈鹤琴等一批教育先驱,怀抱教育救国的志向与理想,打破旧教育制度与思想的藩篱,提出以人为本、以儿童为本的教育观,在全面引入、吸收欧美国家进步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校制度,同时,力图改变被打上“外国化”烙印,由国外教会、传教士垄断学前教育的现实,开拓、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教育发展道路。他们深深地知道,由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自然环境与欧美国家并不相同,因此教育制度、教材内容、教法不能照搬照抄,应当具有本国特点,符合中国自然、社会与儿童生存状态的现实。为此,陈鹤琴等中国本土教育家通过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观察、研究、实践,根据中国国情,包括中国优良文化传统,创造性提出一整套“中国化”儿童教育学说,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开端的标志。在此基础上,总结、发展为“活教育”理论,包括“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与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作为“活教育”三大目标,以及“五指活动”、“十七条教学原则”、“学习四步骤”、“十三条训导原则”等一系列具体实施过程、原则、步骤、标准,从而成为具有“中国化”特征的、系统化的现代儿童教育理论,对此后中国现代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学研究、师范教育等现代儿童教育发展进程产生深刻影响。
如今,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教育环境已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尤其是近一二十年以来,各种主要来自外国的教育理论蜂拥而至,受到热捧;与此同时,许多中国老一辈现代教育家的研究、实践成果,已经为很多人们淡忘或知之甚少;对多年来大量群众性实践与创造的忽视,缺乏总结和提升,这或许就是当前中国学前教育理论存在缺失或不足的原因。
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历程是一条有源头的河流,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世界进步教育趋势相通、密切关联,同时又在不断修正、不断充实、不断创新。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没有现在,就没有未来,也就是说,没有继承,任何创新就失去了源头、根基、血脉,不能长久;珍惜我们自己民族与国家的传统,研究并学习、发扬中国老一辈现代教育家的精神、品格、风范和教育理论,重视总结群众性的实践、创造,在继承中创新,造福于民族,造福于儿童。
我很感谢本次活动的组织者安排了这次以陈鹤琴教育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研讨活动;感谢今天到场的热爱、研究、学习陈鹤琴现代儿童教育学说的学者、园长与年轻的老师们。我对你们寄予期待与厚望。我引述陈鹤琴先生在89岁时题词,与大家共勉:
“热爱了解和研究儿童,教育他们使之胜过前人!”
谢谢大家!
2015年7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