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来自贫困家庭、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在就学难、就业难问题逐渐凸显,已出现贫富阶层固化、贫困代际传递的趋势。而本轮教育改革力度、速度不尽人意。应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加强改革力度、加快改革速度,三年内基本达到按各省考生人数为依据,按比例分配北大清华和985、211院校的录取名额。
一、教育机会不均等,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遍就学难、就业难,中西部地区、人口大省进入重点高校几率低。
近20年来,中西部贫困地区学生(尤其是农村子弟)在升学、就业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对他们而言,由于身处占有社会资源较少的弱势阶层,一流大学不仅离他们越来越远,“知识改变命运”也变得越来越难。
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而同年的全国农村考生比例是62%。而“985工程”大学里,非农户口的子弟是农业户口子弟的2.7倍,“211工程”大学里是1.3倍。而在就业上,农村家庭出身的本科毕业生30.5%的人难以落实工作,就业率与城市学生相差18.2个百分点,远远低于平均水平。与之相呼应的,是农村学生放弃高考的比例逐年上升,二者形成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教育资源的地区差异也越来越明显。中西部地区、人口大省进入重点高校几率低、自身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也较为稀缺。2008年,河南有98.8万考生,北大在河南投放的招生计划为79人,录取率不到0.01%,北京只有11.8万考生,却投放了282个名额,录取率是0.24%;对比录取率,河南学生上北大的难度是北京学生的24倍! 2013年,河南75.8万考生只有85个北大名额,录取率还是0.01%,北京7.3万考生享受226个名额,录取率为0.31%,这个难度差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从五年前的24倍增加到了31倍!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导致贫富阶层固化、贫困代际传递。
优势阶层的子女比弱势阶层的子女占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更优越的教育资源,精英阶层利用自身占有社会资源的优势,进行代际内的传承,把财富和权力交接给下一代。而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以及现行教育体制的漏洞,造成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使得中西部贫困地区学生因出生地、户籍、财富、身份的不同,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鲤鱼跃龙门”的佳话越来越稀少,与此相对应的是,“拼爹”、“官二代”、“富二代”现象的盛行。
教育是实现阶层向上流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一根血脉,是带有基础意义的社会公平。维护教育公平,维持其实现阶层流动的重要功能,是保持社会稳定、健康、和谐的重要路径。教育的不公平,必将导致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的流动板结乃至固化,贫穷将会代际传递,陷入“一代穷、世代穷”的泥淖,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
三、教育改革力度、速度不尽人意。
2014年,以高考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已正式启动。但整体而言,本轮教育改革在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上仅止步于在高校招生计划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支援”、“照顾”,其战略高度和科学性、系统性都相对有限。而考虑到教育对社会发展影响的滞后性,高考改革方案中“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的速度也难以令人满意,正所谓“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四、现行高校录取名额分配方案有违社会公平。
我国现有39所985工程大学和116所211工程大学,每年得到中央政府1%的财政补贴,除此以外还有极大的政策、拨款倾斜,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与投入。根据2013年的数据,一百余所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与两千余所地方高校公共财政预算约为3:7。从这个意义上说,985、211并不是属于某个地方的高校,而是属于全国人民的高校。其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传承文明智慧、引领民族精神是高校的责任所在,在教育机会上,高校的招生更应集中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但实际上,985、211大学每年在属地投放的录取名额比例却普遍占到总录取名额的一半以上,留给中西部贫困地区学生的机会可谓少之又少。
建议:
教育改革加快速度、加大力度,尽快出台配套措施,狠抓执行、落实,打破社会阶层固化,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快步伐,改革985、211院校录取名额分配方式,确保五年内基本实现按各省考生数量为依据,按比例分配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所有985、211院校的录取名额。
二、教育部每年对985、211院校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实际录取人数及录取比例进行公示,要求985、211院校在招生名额的分配上接受全国人民的监督。
三、985、211高校针对实现以上目标制定具体的计划和时间表,每年完成的进度面向社会公示,接受公众监督。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郑州宇华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董事长)
|